goTopTOP

聊城關帝廟街 吊關廟的由來
聊城市
2016/10/29
 在山東省聊城市,關帝廟街為南北走向,南起古城西門口以東30米處,與西城牆路平行,分別與十縣胡同、道署西街相交。在20世紀60年代它長約220米,寬不足4米,後來向北延伸至釣魚台賓館,長度已有400多米。

 街南段路西,原有一座規模壯觀的關帝廟,是古城所有關帝廟中最闊大的一座,街名因它而得。廟宇四周有院牆。院落南北長約30米,東西寬約20米。院內大殿南向,塑有關羽、周倉、關平神像。關羽銅像高5尺8寸。東廊有赤兔馬塑像,比真馬還高。大殿西緊靠上城牆的馬道。另有偏殿、兩廡、戲台。廟宇常年有道士主持,廟內整日煙霧繚繞,香火不斷。順馬道登城,城上還有一座大型關帝廟,位於西門樓北側。從西關東望,城上關帝廟紅牆碧瓦,據城臨河,猶如蓬萊閣之勝景。城上城下關帝廟雖為兩座,實為整體,始建於元代天歷二年(1329),聊城解放之初隨城牆拆除而消失。

 這條街上還有兩座小型關帝廟。十縣胡同西首路口西有一座,僅一間小屋,坐西朝東。另一座小型關帝廟面朝道署西街,也是一間屋子。這兩座關帝廟均毀於解放初。

 解放前,這條街上住戶很少,北段基本沒有人家;南段路東鄰近樓西大街有兩三家,與十縣胡同相接處有兩戶人家,中間就是一大片空地了。這塊東西寬約50米的空地東側才有一些人家,形成一條南北小巷,這條小巷中的人家當年也算是關帝廟街的居民。已故老人胡國典曾對人講過“原先的關帝廟街比現在的街還要往東50米”,說的正是上述情況。

 解放初期,街上住戶雖有增加,但還是不多。由於住戶之間不相連接,中間空地上佈滿瓦礫,野草叢生,很是荒涼。不久後,空地被群眾開成“小片荒”,種上了小麥,後來又改養樹苗,擴大綠化。大約在60年代,南段逐步住滿了人家。到70年代,北段也住滿了人家。其中,既有城鎮居民,也有北關農業大隊的農民。

 “創城”重修泥濘小街展新顏

 這條街當年全是土路,中段是流水的溝,行人只能在溝西沿行走,窄處只能容一人通過,雨天泥濘不堪,背靠西城牆街的人家,索性改門,走西城牆街。下雨後,所有西北隅的水,便從各地流向街的北段。街北段路東有個大鐘坑,因東沿曾存有金代大鐘而得名。在大鐘坑西沿偏北10米處順街方向有個小橋,流水在小橋下匯合,再轉向西,從鐵陽溝裡流向城外。所謂鐵陽溝就是築城時在四面城牆下預先修好的石涵洞。石洞斷面約1米見方,中間嵌有許多鐵棍,用於排泄城內雨水。

 大雨特別是急雨過後,雨水從千家萬戶流到街上。水流匯合後,將街面洗淨,帶著泥沙形成黃色濁流,奔湧向前,從街的南北兩端向小橋匯聚。若站在小橋上,可見兩股水流在橋下匯合,不分你我,像久別重逢的知心朋友擁抱、旋轉、拍打;又像是兩支隊伍勝利會師,戰士們歡呼雀躍,慶祝勝利。水流激起的漩渦時隱時現,它們手挽著手向西歡樂地通過鐵陽溝流到城外的護城河裡。人們看著流水,聽著水聲,呼吸著雨後的清新空氣,忘掉了困難和煩惱,開心愜意之情難以言表,衷心感謝大自然創造的美景。夏天,溝水變質發臭,蚊蠅滋生,沿溝人家深受其苦。     

 幾年前,街北段埋設水泥管道,將百米明溝改成暗溝,街景大大改觀。小橋以北30米改成暗溝後,街道寬了兩倍,汽車都可以在裡面調頭了,司機們高興了,行人也高興了。在聊城創建國家衛生城期間,街南端百米路面,鋪砌紅磚,平坦美觀,居民再也不愁出門滑倒了,街上的老人更是喜笑顏開,讚賞不已。

 萬斤大鐘被毀終成千年遺憾

 大鐘坑呈橢圓形,東西約30米,南北約20米,坑水常年不干。大鐘就在坑東沿,高約兩米半,直徑1米半左右,生鐵鑄成。她像一位鐵甲將軍,幾百年來不怕風吹日曬和雨淋,威風凜凜地堅守陣地,赤膽忠心,無怨無悔。

 大鐘錶面清楚地寫著“皇帝萬歲重臣千秋”8個大字,每個字都有碗口這麼大,旁邊還寫著“大金國造,重萬餘斤”,那密密麻麻的小字詳細地記載著每一個捐款人的姓名和捐款數目,大鐘高大雄偉,年代久遠,是一件至寶。

 大鐘底邊厚約20厘米,堅固異常,但卻沒有逃過“文化大革命”這場浩劫。 1972年,原民主街一個街辦小廠由於生產原料不足,經街道辦事處負責人允許,組織人馬,要砸爛大鐘。起初用油錘砸,卻怎麼也砸不爛。車間主任想出了辦法,用熱脹冷縮的原理,在大鐘的肚子裡砌上爐灶用火燒,在燒紅的地方猛潑冷水,激出炸紋,砸出了小洞,鐘碎了被運走了。千年國寶本該是博物館裡的上品,卻變成了不值錢的東西,真是國家損失、千年憾事。街坊們談及此事,無不為之惋惜,而曾參與毀鐘的人們更是抱憾不已。

 據街人傳言,大鐘坑應是古代寺院的遺址,大鐘是該寺的遺物。大鐘是個寶又是個謎。試想八九百年前,它是怎樣被鑄造出來的?需要多少熔爐?多少工匠?如何操作?如何指揮?一萬多斤的鐵汁如何同時出爐?又是如何能在幾分鐘之內傾入模具而避免冷卻報廢?施工前可行性論證是如何進行的?鐘錶面的字跡不生鏽,奧秘何在?

 大鐘坑周邊的住戶,逐漸擴大宅院,加蓋新房,向坑中心發展。有的打牆圍成院子,有的填土改成房屋,也有的蓋大門,拉院牆另立門戶。大鐘坑就這樣由大變小,由深變淺,由淺變無了,最後只留下一個歷史名詞。

 歷史上,人們虔誠信關公,古城內復建了最具特色的“吊關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