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TopTOP

孔子故里園:趣學六藝 悠品儒學
2013/7/29 大眾網 
 為搶佔暑期旅遊市場,逐步打響修學遊品牌競爭力,國家4A級景區曲阜孔子六藝城•孔子故里園從挖掘旅遊內涵,提升旅遊品質,增強旅遊創意三方面入手,突出“學”和“玩”,讓寓學于遊、寓樂於遊的旅遊產品、遊園活動貫穿整個旅遊線路,真正讓未成年人遊客在“遊學”中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、源遠流長。

 2013中國曲阜孔子修學旅遊節正在火爆進行,景區緊緊抓住這一有利平臺,圍繞“遊學曲阜,快樂成長”主題,依託特有的文化資源優勢,分別在孔子六藝城、孔子故里園策劃推出了“在聖賢的光芒下開心學習”和“在古樸的聖城中快樂成長”兩大主題遊園活動,吸引了大批遊客,景區呈現出一派團隊紮堆、散客盈門的火熱景象。

 為親身領略曲阜孔子六藝城•孔子故里園的暑期修學遊,近距離感受“學”和“玩”的樂趣,筆者隨一泰安修學團隊踏上了“趣學六藝 悠品儒學”的快樂旅程。

 “養國子以道,乃教之六藝”。六藝是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,是儒學的基礎。為更好地傳承六藝文化,闡釋六藝精髓,讓廣大學子深入淺出地學習禮、樂、射、禦、書、數。景區結合景點線路、參與環節和學科內容,創意設計了“吾學周禮”、“至善至美”、“射矍相圃”、“戰車解讀”、“杏壇說書”、“謎境讀數”六大遊園活動,這六大活動集參與性、趣味性、知識性、觀賞性和娛樂性於一體,內容豐富多彩,形式新穎多樣。學子們在這裡不僅可遊、可看、可問、可學,還能可玩、可聽、可品、可食。

 修學旅程從盛大的開城迎賓大典開啟,一曲鏗鏘嘹亮的大嫚腰鼓,敲出了景區的好客之情。威武的勇士站于闕門兩旁,齊整的儀仗分立廣場兩側,溫文儒雅的司禮官高聲誦讀《迎賓頌》,六位舞者伴著大氣恢宏的旋律向來賓施以樂舞禮,小遊客著漢服,披綬帶,在導遊的引領下步入景區,切身感受景區“禮樂”尊崇。行過入泮禮之後,修學團開始了“六藝之學”。

 “吾學周禮”在禮廳進行,千軍萬馬的軍禮盛況、萬邦來賀的賓禮盛景被惟妙惟肖,栩栩如生的陶俑展現地淋漓盡致,小營員們看得津津有味,有的恨不得想和這些陶俑小人來個“親密接觸”。“八佾舞女起舞的樣子好美,舞姿優雅,儀態端莊,雖然她們是陶俑,不過聯想一番,64位舞女翩翩起舞的樣子該是多麼壯觀呀!”劉碧瑩小朋友在禮廳前激動地告訴筆者。“快看呀,這麼多的戰車”,在呂嘉誠小朋友的叫喊下,小營員們將目光一同投向戰車方陣。導遊員隨即娓娓道來“大家現在看到的是古代的兵車陣。在古代一套戰車稱為‘乘’,由輕車、步卒和革車組成。輕車用於戰場衝殺,步卒防禦機動,革車運輸輜重。輕車配有四匹挽馬,車廂內一般是三名甲士,駕車者居中,左側為弓箭手,戈戟手位於右側……”修學團的小遊客們認真地聽著導遊員的講解,並不時地提出各種問題:“導遊姐姐,輕車四匹馬怎麼駕馭呀?”“三個兵士擠在車廂內怎麼打仗?”“這四匹馬顏色怎麼一樣呀?看到他們一副副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樣子,筆者不禁替導遊為難起來,只見導遊不緊不慢,一一為提問的小營員作了詳細解答。

 “‘射者,仁之道也。射求正諸己。’射箭是古代儒生必須掌握的一門技藝,下面我從弓箭歷史、觀賽禮儀、場地器材、射箭要領等方面為大家簡要介紹一下……”在景區工作人員的講解指導下,小營員們從站位、搭箭、扣弦、預拉、開弓、瞄準、脫弦一步步開始學習射箭。在矍相圃射藝館、六角亭別苑、魯城圍獵場,筆者看到處處歡聲笑語,人人躍躍欲試,有的拉弓搭箭、有的瞄壺投矢、有的持槍縱馬,每當箭落靶心、矢落壺口、擊中獵物的時候,更是歡聲雀躍,人聲鼎沸。射箭、投壺、射擊、投鏢等各類射術競技項目惹得小營員們興奮異常,激動萬分。

 走進書廳,耳邊回蕩著朗朗的誦讀聲,鼻尖縈繞著濃濃的墨水香,小營員們在此處讀《論語》、寫毛筆、聽講座,這些極富文化氣息的活動讓這裡的文化氛圍愈加濃厚。佇立在孔子杏壇群雕前,筆者被蔚為壯觀的雕塑驚呆了,真想化身成孔子的學生,與72賢一同學習他的諄諄教誨。孔子周遊列國14年,歷經衛國、宋國、齊國、鄭國、晉國、陳國、蔡國、楚國等地,那是一段顛簸流離的歷程。小營員們坐上牛車,沿著當年孔夫子的足跡,重走列國行,匡城被圍、陳民驅儺、宋人伐木、蒲鄉殺鬥、陳蔡絕糧等故事都會在眼前重現。“比看電影還過癮,裡邊的場景太逼真、太真實了”、“沒想到,真沒想到,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讀了不少,今天才知道是怎麼回事”、“我還沒看夠了,還能再坐一次嗎?”一趟列國行下來,小朋友嘰嘰喳喳地議論著,依依不捨得離開。

 “謎境讀數”是小營員們最喜愛的景點之一,大家置身藍色的玻璃球體,在迷宮中穿梭,在柵欄間徘徊,在樓層中打轉,用自己的智慧去體驗“數”的無窮奧妙。王炳浩小朋友滿頭大汗的蹲坐在數宮二層一腳,呼哧呼哧地對筆者說道:“我迷失了,走了好幾回,還是找不到出口”。望著紅光滿面的王同學,筆者突想起李清照那首《如夢令》:“常記溪亭日暮,沉醉不知歸路。興盡晚回舟,誤入藕花深處。爭渡,爭渡,驚起一灘鷗鷺。”雖說該詞與數宮風馬牛不相及,卻有異曲同工之妙,難道不是嗎?

 最後,小營員們觀看了一場古樂舞。整場古樂舞生動詮釋和完美演繹了“至善至美”的古代音樂,小營員們紛紛沉浸在“三月不知肉味”的意境之中,婆娑的舞蹈、婉約的樂曲、空靈的歌聲……30分鐘的演出節目無不讓人發出“此曲只應天上有,人間那得幾回聞”的感慨。舞臺下的小營員們用手中的手機、相機、DV、ipad記錄著,把“至善至美”永久定格在畫面視頻上,留下深深的修學印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