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TopTOP

  首頁山東指南 〉旅遊錦囊
 傳統節慶

農曆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,古稱為元旦、元日。家人早起,每開啟一道門戶都要燃放一掛鞭炮,開大門則放長鞭,叫“出天方”,或叫“出行”,朝拜四方,以討開門大吉的福兆。出行後即吃年飯,喝屠蘇酒,吃雞叫做“處處是機會”。

初一,親戚、鄰居都要在早飯後相互串門“拜年”。主人對上門拜年者一律待如賓客;敬煙、上茶,請吃瓜果、糕點,並祝福吉慶語言。初一至十五,乃至整個正月,各家均安排先後到親戚、師長、朋友家拜年,而且是講究早到為尚,俗稱“拜年拜到十八九,又無肉來又無酒”。遲拜即有不尊重之嫌。

   

農曆正月初五,俗稱為“破五”節。這天各家都吃水餃,以求吉利。

   

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,又叫上元節、燈節。從初一到十五,各地都有玩燈、鬧花燈的習俗,舞龍、舞獅、高蹺、彩船與地方戲小唱等,走村串戶進行演唱拜會,鑼鼓、鞭炮不斷,熱鬧非凡。至元宵日花燈上演到高潮。

   

農曆二月初二,春龍節,俗叫“龍抬頭”,意為龍興治雨,風調雨順。這一天,婦女們炒“蠍子爪”(即豆子醃泡後炒熟)吃,以避免蟲咬蠍蜇;老男少兒都理髮,以視精神,免除災病;農村盛行用爐灰“打囤”,預祝豐收。這些習俗已被人們延續至今。

   

農曆五月初五,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也叫“端陽節”。端午節這天一早,人們就將艾枝插在門上,或用艾蒿編織成“艾虎”,在門楣中央或戴在身上,驅蟲避邪,保以安康。包粽子,吃粽子。

   

夏至這天,山東各地普遍要吃麵條,俗稱過水面。有“冬至餃子夏至面”的諺語。也有的地方在夏至日煮新麥吃。

   

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,俗稱“七夕”。相傳是天上牛郎織女星一年一度過銀河相會的時刻,所以也被美稱為“中國情人節”。
舊時,民間有"乞巧"的習俗,稱"乞巧節"。

   

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。是中國民間又一重要節日。據史書記載,中秋節始于唐代,以後產生了中秋節祭月、拜月、賞月、食月餅的習俗。

   

農曆九月初九,是中國傳統的重陽佳節,古人以奇數為陽,九為個位陽數之極而成為陽的總代表,故九月九日為重陽日。每逢這天,古人都要頭插茱萸,手提菊花酒,登高遊玩。據說這樣可以除災避害,安寧幸福。山東的很多地方將這一天定為廟會,所以就更為熱鬧。

   

農曆十二月初八日,俗稱“臘八節”。這一天,人們黎明即起,家家戶戶做臘八粥,將蒜瓣洗淨涼幹,醃制在調好的糖醋罎子裏,過些日子,即可食用,稱“臘八蒜”。

   

小年,即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,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,其主要活動有兩項:掃年和祭灶。
掃年,即掃塵,實際上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衛生。
祭灶,即祭送灶神升天。祭祀時,將供奉一年的灶神像揭下,焚化,算是送祭升天。至今民間仍有“糖瓜祭灶,新年來到”之說。

   

臘月的最後一天為除日,又叫年關,此為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。晚上叫除夕、大年夜、大節夜、大盡等。除夕的零點為兩年的分水嶺。
舊俗外出謀事的人都要趕在除夕之夜回家過年,與家人團聚;民家要於太陽落山前在大門上貼上春聯、門神,門頭上方懸掛大紅燈籠,張燈結綵,以示吉慶。日常手工匠人的賒欠工錢與農業、商事賬目往來均有在年底結賬的習慣,但上門要債結賬者,講究在民家貼春聯前結算完畢,否則就必須等到年節過後再提債務。

除日的活動很多,主要有放鞭炮、貼春聯、點燈守歲。除日祭祖儀式最為隆重。下午開始把家譜(上面寫著亡者姓名及享年)掛上,備好香爐、燈花、長絨、紙表、鞭炮等物,到黃昏時開始請祖。

除夕夜,全家團聚吃年飯,又稱吃年宴、年席等,酒菜豐盛,鳴放煙花炮竹烘托熱鬧氣氛。家長還包紅紙包即“壓歲錢”給小孩以供新年裏自主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