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TopTOP

城市概述

青島三面環海位於山東半島南端,北緯35度35分,東經119度30分,面積共10654平方公里,是中國東部沿海重要的港口和旅遊城市,有著「紅瓦綠樹,碧海藍天」的海濱都市美譽。
青島人口呈低速增長,截至到2007年,整個青島全市戶籍總人口為757.99萬人。青島行政區域包含:市區(含市南、市北四方、李滄、嶗山、城陽、黃島七區),及所轄膠州、膠南、即墨、平度、萊西五市。青島大陸海岸線長730.64公里,加上所屬海島的岸線,全市海岸線總長862.64公里。
為中國東部沿海最重要的經濟中心和港口城市之一,同時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勝地。現已開發作為黃河流域最大出海口和資訊、金融、貨物集散中心。當地深具港口貿易、海洋科技研發、現代工業、發達農業、金融服務、旅遊度假等開發潛力即優勢,是中國具經濟活力的城市之一。
清末在德、日的建築之下,青島有許多外國建築。青島海濱沙軟灘平,碧波輕湧,景致迷人。目前青島共有六座海水浴場,浴場內設備一應俱全,每到夏天,遊人如織。再加上青島冬不嚴寒,夏不酷熱的氣候條件,使得青島成為一個富有異國情調、適合度假休閒、旅遊或療養的都市。

地理位置

青島,位於東經119°30'~121°00',北緯35°35'~37°09'。地處山東半島南端,東、南瀕臨黃海與膠州灣、東北接煙臺、西通濰坊、西南鄰日照,隔海與南北韓、日本相望。
青島屬於海濱丘陵城市,市區山脈起伏,地勢東高西低,南北兩側隆起,中間低陷有大沽河流經。海岸線分佈49處海灣(港灣)、52個島嶼和54處礁石、14處灘地,分屬岬灣相間的山基岩岸、山地港灣泥質粉砂岸及基岩砂礫質海岸3種基本地型。境內有東南嶗山山脈;北部大澤山;南部膠南山群三個山系。市區內觸目皆是綠樹紅瓦,再加上海濱浴場環繞城區,因此素有「東方瑞士」之稱,同時也是山東省著名的觀光勝景。

歷史背景

青島是一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,也是一座美麗的歷史文化名城。根據考古研究發現,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先民在此繁衍活動。春秋時期青島地區隸屬齊國,而膠南的琅琊港為古代中國五大港之一。不久建立即墨城為山東地區當時的第二大城鎮。秦始皇統一中國後,曾三次登臨琅琊台(現屬膠南市)。並遣徐福率船隊由琅琊山起航東渡朝鮮、日本以尋仙丹。漢代漢武帝曾臨不其山「祀神人于交門宮」(現位於青島市城陽區),並在膠州灣畔女姑山設立明堂九所以祭天拜祖。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各朝代,嶗山地區發展成為道教聖地作為道教全真派第二叢林,區內遍佈道院、道庵,太清宮。明萬曆年間開放青島、金家等海口,自此青島改稱「青島口」。清同治元年在煙台建立了「東海關」,又青島口設立了「分卡」,自此青島日益繁榮。
直至1891年(清光緒十七年)清政府才開始在膠澳設防,可視為青島正式建置的開始。1897年11月德國以「巨野教案」為藉口派兵強佔膠澳,並於次年3月6日迫使清政府簽訂《膠澳租界條約》,除膠澳地區淪為德國租借地,連山東也劃入其勢力範圍。德國首先在辜負澳租界地設總督府,開始實行殖民統治,並加強軍事設施、港口、鐵路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,日本出兵攻佔青島,在德日兩強的規劃之下,青島市容日趨近代化,整座城市呈現出一股蓬勃的生命力,經濟發展也躍升而成為中國重要的經濟發展都市與重要港口。針對日本的蠻橫強佔1919年爆發著名的「五四運動」,便是以「收回青島」為主要訴求。直到1922年,中國才正式收回青島。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,青島再次為日本所侵佔。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,青島重新回歸中國治權。
青島現為中國重要的沿海開放城市,以港口貿易、發達工業、旅遊度假和海洋科研等為主要經濟產業。並在當地政府的精心規劃之下,保留舊時俄式、德式、日式建築,營造街景如畫,梧桐、繁花夾道,富有歐美情調的都市風格。加上氣候宜人,已然成為山東省重要的觀光旅遊勝地。

氣候狀況

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,氣候屬於溫帶季風型氣候,溫度適中四季分明。氣候受海洋環境調節濕潤多雨,兼具海洋性氣候特點。年雨量775.6公厘,年均溫12.2 ℃。冬季平均溫度0.3℃,夏季平均溫度23℃。最熱為8月,平均溫度25℃,最冷為1月份,平均溫度-1.3℃。4至7月上旬為春季,9月中旬至11月中旬為秋季,十分涼爽;7月上旬至9月中旬為夏季,多雨的天氣,使得夏季並不嚴熱;11月中旬至隔年4月為冬季,並不十分嚴寒。其中夏秋兩季最適合旅遊,但要攜帶雨具,才能玩得盡興。
此外,青島海霧多,濃霧年平均為51.3天,輕霧108.2天。薄霧輕拂的清晨,走在青島的街道上,觸目所見皆為異國風味的建築,剎那之間讓人有時空交錯的浪漫幻覺!

景點搜尋

  • 地區

  • 景點級別

  • 景點類型

  • 搜尋